<video id="534lw"></video>

<strike id="534lw"><dfn id="534lw"><option id="534lw"></option></dfn></strike>
<xmp id="534lw"></xmp>

 
首頁 >>專題專欄 >>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

方城縣公共文化基礎設施

發布時間:2022-06-07

  方城縣公共文化基礎設施

   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40-C001方城縣圖書館(Fāngchéng Xiàn Túshūguǎn)    

(國家一級圖書館)位于南陽市方城縣城東新區,鳳瑞街道康達路七峰時代廣場北側。以所在政區名稱和工作職能而得名 。1956年成立,1999年更今名。方城縣圖書館是全縣唯一免費開放的公共圖書館,位于方城縣人民文化廣場“四館兩中心”,館舍設計面積8165平方米,實有面積7980平方米。館內設圖書外借閱覽室,青少年外借閱覽室,中老年外借閱覽室,殘疾人閱覽室,報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過刊室,地方文獻室及24小時自助圖書館和多功能報告廳等對外服務窗口。館藏圖書15萬冊,各類報刊雜志200種,閱覽坐席600個,周開放時間不低于56小時。圖書館現有ILAS自動管理系統及自助辦證、自助借還系統,全館無線WLAN全覆蓋。建有獨立網站,微信公眾號,日訪問量800多人次;電子閱覽室共有供讀者使用的電子計算機80臺,與縣委組織部合作創建了紅色網絡教育家園,既擴展了圖書館服務范圍,又豐富了電子閱覽服務項目。館內設有3臺電子閱報機供讀者自助閱讀。報刊室設有政府信息專柜,政府信息查詢專區。全館年接待各類讀者18萬多人次,外借閱覽圖書報刊26萬冊次。門前有南北路向南與康達路相連。

40-C002方城縣博物館(Fāngchéng Xiàn Bówùguǎn)

(國家三級博物館)方城縣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12月,是隸屬于方城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的全供事業單位。2009年對外免費開放,國家三級博物館,河南省優秀縣級博物館。

新館址位于方城縣人民文化廣場2號樓,是由政府投資建設的大型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場所之一。建筑面積7200平方米,展線長度2000多米,展廳面積2618平方米,基本陳展《厚重方城——方城縣歷史文化展》共分四個部分:“南北融合”、“東西交流”、“通衢華章”、“風云際會”展出文物500余件。另有“天書巖畫”專題廳和臨展廳。

館藏文物上起中生代的古生物化石,下至近現代革命歷史文物,按材質分銅、陶、瓷、石、字畫、骨、木、牙、玉等11類,文物藏品總量2018件。其中一級品7件,二級品64件,三級品548件。2015年8月底2號樓博物館主體工程竣工并通過驗收,2016年11月18日,博物館新館隆重開館,對外免費開放。年接待量達20余萬人次。

一樓為業務區,四樓為辦公區。展廳主體是二樓、三樓,展線長度2000多米,展覽面積2618平方米,共分為四個展廳,包括前廳、序廳、“南北融合”展廳、“東西交流”展廳、“通衢華章”展廳、“風云際會”展廳、“天書巖畫”專題展廳和臨展廳。三樓設有游客休息區,整個展覽以時代為主線,以融合、發展、交流為主題,以珍貴文物為主要見證,系統展示從中國遠古時期到清末的漫長歲月乃至近現代革命戰爭時期,全面展現中華文明持續不斷的發展特點和各族人民締造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彰顯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采用回廊式的參觀路線向游客展示了方城縣璀璨的歷史文化,

深度挖掘了方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與精髓。門前有南北路向南與康達路相連。

    40-C002城縣文化館 

(一)人員編制

(國家一級館)方城縣文化館是政府設置的二級事業單位,股級規格,事業編制16名,目前在職人數12人,其中班子成員5人,財政全額預算管理。

(二)基本情況

方城縣文化館在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中被命名為國家一級館。2016年投入使用的新建館舍面積達7500㎡,共四層,文化館使用一層三層部分廳室,二層被組織部使用,四層我館使用兩個排練廳。館內活動廳室常年預約免費開放,每天可供300余人到館活動,年接待到館人數及文化服務人數平均可達10萬以上。

一層設有公益小劇場,面積約800㎡,可容納200人左右,供演出各類群眾文藝節目。排練廳一個共300㎡,可為人民群眾及不同業余文藝隊伍提供訓練、排練場所。書畫展廳一個共300㎡,可舉辦不同主題的書畫攝影展覽活動。戲曲活動廳100㎡,是縣廣大戲曲愛好者活動的場所,常年預約免費開放。另設文化館攝影學會。

二層設有書畫創作室,為全縣書法、美術、繪畫、攝影愛好者及群體協會提供的創作、交流、宣傳平臺。排練廳一個150㎡,與方城縣豫劇團共用。

三層設有:黨員活動室(會議室)60㎡,內部黨員學習活動場所,有榮譽展示、黨員教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室240㎡,收錄有方城縣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項目展示;文印檔案室60㎡、錄音室20㎡、綜合辦80㎡、活動辦25㎡、輔導培訓部50㎡、民文調研室70㎡、財務室36㎡、強弱電步電梯衛生間共計132㎡,其余為廊道。


二、文保單位

50-A-b003博望城遺址(Bówàngchéng Yízhǐ

位于方城縣縣城西南部,博望鎮西北1千米(博望老街北邊)。占地面積170000平方米。故城東西長1300米,南北寬400米,城內地下文化層厚達1-7米,出土文物豐富。有古橋一座,橋欄鑲嵌漢畫石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有東西路向南與北環路相連。

50-B-a001八里橋遺址(Gǔzēngguó Yízhǐ)

位于南陽市方城縣縣城南部,赭陽辦事處八里橋畔。分布面積40余萬平方米。長1000米,寬200至400米。出土文物豐富。2006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北有省道S103穿過。

50-B-b002平高臺遺址(Pínggāotái Yízhǐ)

位于南陽市方城縣縣城西南部,趙河鎮平高臺村。占地面積91萬平方米。分布于平高臺村及其以北的井吳村之間的區域內,文化層堆積厚1-4米不等,時代主要為新石器、商代、東周、漢代。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有省道S103穿過。

50-B-b001楚長城遺址(Chǔchǎngchéng Yízhǐ

位于南陽市方城縣小史店、楊樓、獨樹、拐河、四里店鎮,因系春秋時楚國所修長城,故名。方城縣境內的楚長城遺址主要位于四里店、拐河一帶,多為土筑,東北至西南走向,東接小擂鼓臺山,西連大擂鼓臺山,殘高1—1.5米,寬約4米,全長500米,東擂鼓臺山坡頂與西擂鼓臺山頂有12米見方的平臺基,其間有150米被后人修場夷為平地。城垣南側有一古城遺址,后人訛為“霸王城”,村人曾在土城附近發現一枚銅鏃,為春秋時期遺物。楚國的長城,以郢都(今湖北江陵)為中心,按照守南攻北、東西兼防的原則,由東長城、北長城和西長城組成,整體呈“冂”字形,號為“方城”。東長城為春秋所筑,以方城山為中心,北起犨城,南至唐泌。北長城西起南召、魯山交界的魯陽關(三鴉路)、中經方城山(今黃石山、小頂山),東至今舞鋼市石漫灘水庫()的老龍頭山。東、北長城跨越方城縣境內四里店、拐河、獨樹、楊樓和小史店五個鄉鎮,總長度超過100公里,其中山險、隘口、墻體長度各占約三分之一,沿線分布烽火臺遺址38處。方城大關口楚長城遺址為古代“九塞”之一的“方城塞”,史稱“繒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妒酚?/span>·越王勾踐世家》載:“楚適諸夏,路出方城”。

方城楚長城遺跡表明,《左轉》記載的公元前656年,春秋時期楚國屈完在“召陵之盟”前所說“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中的“方城”,不僅指自然的方城山,同時也指當時建在方城山上的線型長城工程和方城塞。楚長城距今近2700年,被全國建筑界泰斗羅哲文贊譽為“天下第一古長城”。南有南北路向南與省道S239相連。

50-B-b003摩崖造像(Móyá Zàoxiàng)

位于南陽市方城縣小史店鎮寺門村東南8 千米香山山腰,占地面積20平方米。因坐落于桐柏山余脈,當地群眾謂之佛爺溝,故名。佛溝摩崖造像分別鐫刻在南北兩塊天然巨石之上,兩石相距20厘米。南石高360厘米,寬270厘米,厚150厘米;北石高310厘米,寬330厘米,厚250厘米;兩石共計雕像32龕138身;其中,北石南、西、北三面雕像14龕72身,南石四面雕像18龕66身;造像最高者1.4米,最低者僅20厘米;雕像主要有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阿難、迦葉、比丘,文殊騎青獅,普賢乘白象,12羅漢,12臂觀音等題材。西有南北路向北與省道S331相連。

50-B-b004大張莊遺址(Dàzhāngzhuāng Yízhǐ)

位于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大張莊村,占地面積2.16萬平方米。因坐落于大張莊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故名。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20米。地表可見少量石料、陶片及殘存灰坑等。1980年,南陽市文物工作者對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一件石磨棒與一件罕見的石鐮,陶器中發現一件雙耳壺,此外有鼎、缽、盆、罐、杯等器物,均為手制,火候較低,質量很差。其他有刻符、顏料等。經鑒定是市域內一處較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聚落遺址,在考古文化上屬于裴李崗文化向仰韶文化過渡文化,距今約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南有東西路向西與縣道X006相連。

50-B-b005楚長城大關口遺址(Chǔchángchéng Dàguānkǒu Yízhǐ)

楚方城大關口遺址

春秋諸侯爭霸,互相防御,由修筑烽火臺、列城開始,后逐步用城墻把它們聯系起來,構成了長城。最早修筑長城的是楚國,所筑長城稱“方城”。

楚方城遺址,位于方城縣城東北20公里獨樹街北10公里方城山(黃石山)西側的黃家門村旁的大關口。史稱葉縣南、方城山即“楚方城”,此遺址正當其位。1981年6月、8月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1985年10月9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25日晉升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關口西有伏牛山東麓之對門山、旗桿山、香布袋山諸峰相連。其東有方城與葉縣各轄一半的方城山(黃石山)西麓之擂鼓臺、北嶺頭、尖山諸峰并列。兩山聳立夾峙,形成隘道,稱為“大關口”。大關口東西兩側的山坡分別筑有土、石城垣等關塞設施。

《左轉》記載,歷史上最早修筑長城的是楚國。公元前678年,楚文王“伐申滅鄧”后,根據戰略需要,依伏牛、桐柏山脈山水形勢,沿南陽盆地和黃淮海平原分界嶺修筑楚長城。北魏《水經注》載:“楚盛周衰,控霸南上,欲爭強中國,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華夏,號曰萬城,或作方城”,其構筑方式為“有土之處夯土筑墻,無土之處壘石為固”(唐《括地志》)。因山為壁,臨水為塹,連山相接,城垣與山險、水險一并形成軍事攻防體系。

   三、風景區

50-C-a002七十二潭風景區(Qīshí'èrtán Fēngjǐngqū)

位于南陽市方城縣楊集鄉大河口村,省道S239東側。占地面積25平方千米。因區域內有七十二個大小不一的潭水,故名。七峰山西側有一條長三 千米的大壑,上端有一掛兩余高的瀑布,順壑而下,形成七十二潭景區。景區內石川地質景觀形成于1.5億年前,山下梯級長達4 千米,規模宏大,結構獨特,石川內四季泉流不息,近百個石穴潭池形態各異,一線而來,呈下降的階梯狀。大潭相當四、五間房子面積,小潭有一、兩間房大小。上潭倒下潭,下潭接上潭,潭潭相連。有元代兵營遺址、金花姑娘傳說軼事。

50-E-b001大乘山森林公園(DàchéngshānSēnlín GōngYuán)

是以大乘山為基礎建成的風景區。因山而得名。2010年7有被河南省旅游局批準為省級旅游風景區。位于河南省方城縣二郎廟鎮東北10公路處,東至小史店鎮檀木溝,西至小下莊,北至古莊店鎮娘娘山,南至賈西趙河。占地面積20平方千米。區內有普嚴寺佛塔林、休閑山莊、黑龍泉等人文自然景觀,園內氣候溫暖濕潤,夏季平均氣溫28°C??諝馇逍颅h境宜人。有旅游專線公路通于此。

80-E001七峰山生態旅游區(Qīfēngshānsshēngtàiǚyóqū)

是以七峰山為基礎建立的生態旅游區。以七峰山而得名。2015年9月上榜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名單。位于河南省方城縣楊集鎮北7千米處。東至姚子溝,西至前臺溝,南至云彩冠,北至拐河鎮泉白山。占地面積51平方千米。景區內有神仙洞、低溫溫泉、玉女湖、三疊瀑、高山滑雪場、楚長城、萬畝裕丹參等山水、人文、生物景觀。服務設施有大型停車場,長壽山莊、度假木屋、湖濱別墅等。夏季氣溫28°C。植被茂密,四季花果飄香。有旅游專線公路通于此。

   四、公園、自然保護區

50-C-a001七峰山森林公園(Qīfēngshān Sēnlín Gōngyuán)

位于方城縣城北15 千米楊集、拐河兩鎮交界處(楊集鎮大河口村)。占地面積105平方千米。由七峰風景區、林果觀光區、澧水娛樂區、龍泉游覽區、牛心山保護區五個景區組成。有七峰并峙、泉白山天池、水簾洞、獾洞溝、神仙洞、石河谷、泉巖瀑布等自然景觀,有楚長城、元代兵營遺址、金花娘娘廟等人文景觀。七峰雪霽與泉巖瀑布為方城傳統的八大景之二。

50-E-b002趙河濕地公園(Zhàohé Shīdì Gōngyuán)

位于方城縣西南部,趙河鎮趙河河畔(北起趙河與柳河交會處,南至方城縣于社旗縣界,沿趙河呈帶狀分布)。占地面積5.72平方千米,濕地面積5.4平方千米,濕地率94.5%。因該濕地公園位于趙河鎮境內,故名。趙河大道從中部穿過,園區東西長5.08千米,南北寬18.76千米,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五大功能區。是以濕地的科普宣教、濕地功能利用、弘揚濕地文化等為主題的生態型主題公園。

五、公共文化基層服務建設情況

該縣新建城市書房4個,諸葛書屋3個。全縣17個鄉鎮(街道)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569個行政村(社區)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七個一”工程全覆蓋,無線電視數字化信號實現縣域全覆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覆蓋率達到98%。


主辦:方城縣宣傳網絡管理中心 地址:方城縣鳳瑞路266號 站點地圖

網站標識碼:4113220001 備案號:豫ICP備2021023589號-1 豫公網安備 41132202000006號

郵編:473200   舉報電話: 0377-67266959      舉報郵箱:fcxgov@126.com
国产真实愉拍系列

<video id="534lw"></video>

<strike id="534lw"><dfn id="534lw"><option id="534lw"></option></dfn></strike>
<xmp id="534lw"></xmp>